零读后感300字8篇-凯发一触即发
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人物关系和互动情节有了更为生动的印象,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冲突展开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零读后感3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零读后感300字篇1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所写。本文讲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写得更加有声有色,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绿林好汉们为百姓们打抱不平,贪官与恶霸们欺凌弱小,仗势欺人。当然,世上还是好人多,绿林好汉们不断壮大队伍,最终将贪官恶霸成功打败。我最喜欢的人是鲁达。
最让我敬佩的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故事了。这篇讲述了“九纹龙”史进在离开少华山后,到了渭州。他走进一家茶坊歇脚,不久后便遇到了鲁达(鲁达也是一个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的好汉子)。两人又遇到了史进以前的师傅李忠。三人便坐下来喝酒。不一会,他们便听到了一个老头和一女的哭声。鲁达过去问他们事情的经过。原来有个叫‘镇关西’的郑大官人看上了小女子,强行娶了小女子为妻,却又被他家大娘子赶了出来,还要三千贯钱。鲁达听后,气不打一处,问了老头那人在哪里,原来在桥下卖肉。鲁达立马动手去找他,找到后,又利用卖肉的借口戏弄了他,接着抡起拳头就是一顿。事后,又给了父女俩一点钱,让他们快点走。不久后,鲁达便被官府通缉了。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贪官腐败,民众也仗势欺人。他们只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水浒传»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老百姓生活的艰苦与压力,官府的腐败无能。
我非常欣赏鲁达的机智和勇武。他的聪明才智不禁令人大呼痛快!所以说鲁达是我在《水浒传》中最喜欢的人物了。
零读后感300字篇2
窗外,是阳光撒满大地,或是乌云遍布漫天,都惊不起内心的波澜。因为深知:即使是乌云满天,引来暴风骤雨,也会有雨过天晴的一刻。那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同邪恶永远不能战胜正义的事实,千百年来,从未例外。
?林海雪原》中行的小分队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书中的小分队历经那么多的困难,依然战胜了敌人,正因为他们内心无所畏惧,才在精神上远远胜过看似强大的敌人。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人数上似乎远占优势的土匪,却个个胆小如鼠,只爱惜自己的生命,把他人的性命当成草芥,遇到危险,能逃则逃。相比之下,作为共产党员,小分队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还有广大人民百姓的。在夹皮沟时,小分队帮助当地百姓用劳动去换取自己的丰衣足食。然而,座山雕的土匪听了到消息之后,又打起了坏主意,打算抢一把。于是用卑鄙的手段,使火车翻倒,车上的百姓乱成一团,小分队中的高波,见敌众我寡,与自己的队友作了一下布置,以保护百姓的安全撤离。战友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了,只留下高波一人奋战到最后,他本打算赶回夹皮沟,向队长报告,但是,看到有几个百姓受了伤,还未安全撤离,为保护他们,最终倒在枪口之下。夹皮沟的百姓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些人的,他们胸口,有喷涌而出的鲜血染成的一枚枚勋章,开出的一朵朵永不凋零的血花。
零读后感300字篇3
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即为其中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折服。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正是这样的创作愿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从而引导我们不断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值得我好好品味。
零读后感300字篇4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追忆散文。与大多数鲁迅揭露残酷世界的文章不同,这篇散文写的是与家里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场景。文章中看似是普通的事情,却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恩和尊重以及想念。文章还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淳朴、迷信、唠叨的性格。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长妈妈,文中写作技巧是鲁迅常用的先抑后扬。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鲁迅用笔来描写自己的情感。长妈妈对孩子细心教育,虽然不了解孩子的真正的想法,有时让孩子觉得麻烦和讨厌,但是她给鲁迅先生买了他人生的第一本书《山海经》,这让鲁迅先生印象深刻和倍加感激。长妈妈自己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但看到孩子日夜想着一本书,于是把书买了下来。在当时的年代,这并不容易。
在我们的现代,买一本书并不难,让我们的家人给我们买本书并不难。难的是,家人很少理解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不断地鼓励我们,我认为这是现代孩子所需要的。正如鲁迅先生需要这本书作为他改变人生的一个契机,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契机。